“心無掛礙,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”,《心經》中的這句箴言,為奔波塵世的人們指明了擺脫恐懼、獲得心靈自由的路徑。掛礙是心靈的枷鎖,讓人在得失中患得患失,在未知中惶恐不安;而掙脫掛礙的心靈,能超越恐懼陰霾,抵達從容自在之境。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,這份 “無掛礙” 的智慧既是佛家修行真諦,更是安頓內心的人生指南。
掛礙源于對表象的執著,是恐懼滋生的土壤。人們的恐懼多因執著外在事物:或貪戀名利地位,害怕失去一切;或在意他人評價,擔憂不被認可;或焦慮未來變化,恐懼未知風險。這些掛礙如無形繩索,將心靈捆綁,使其在外界變動中不得安寧。李斯輔佐秦始皇成就霸業,卻因執著相位權力參與沙丘政變,最終身敗名裂,臨終 “牽犬東門,豈可得乎” 的哀嘆,正是被權力掛礙吞噬的悲劇。現實中,有人因執著完美形象而畏首畏尾,有人因貪戀物質財富而身心俱疲,掛礙帶來的負擔讓恐懼蔓延,使人舉步維艱。
“心無掛礙” 并非消極逃避,而是超越執著的清醒通透。佛家的 “無掛礙”,是認清本質后的從容接納,不被外在標簽所困,不因一時得失動搖,不為他人眼光扭曲自我。蘇軾一生宦海沉浮,屢遭貶謫卻能在逆境尋樂,源于 “也無風雨也無晴” 的心境。放下仕途順逆的執著,他在黃州赤壁感受 “大江東去” 的豪邁,在惠州品味 “日啖荔枝三百顆” 的甘甜。這種心境不是放棄努力,而是盡人事后安之若命;不是無視困難,而是遭遇挫折時不被困頓擊垮,如掙脫樊籠的飛鳥,在世事變化中保持內心安定。
“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” 揭示心靈自由的邏輯:解除掛礙束縛,才能驅散恐懼陰霾。恐懼本質是對失控的焦慮,掛礙則強化這種焦慮 —— 把快樂寄托外在,便會因害怕失去而惶惶不安;將價值依附他人評價,便會因擔憂不被認可而戰戰兢兢。擺脫掛礙、建立內在價值錨點,恐懼自會消退。弘一法師從繁華走向青燈古佛,放下名利情感執著后找到純粹追求,圓寂前 “悲欣交集” 的平靜,正是無掛礙心靈的寫照:不恐懼死亡,不執著生命延續,只坦然接納生命歷程。
培養 “心無掛礙” 需踐行覺察與放下的修行。日常中要觀照內心,識別潛藏掛礙:因批評沮喪時,覺察是否執著完美;因未來焦慮時,反思是否過度控制;因物質痛苦時,審視是否被貪婪所困。“放下” 不是否定過往,而是不被得失定義當下;不是放棄追求,而是保持不偏執的心態,如園丁修剪枝葉,讓生命更自由綻放。
在競爭多變的時代,“心無掛礙” 的智慧愈發珍貴。真正的安全感源于內心通透強大,真正的自由是心靈不被掛礙束縛。學會放下執著,便能在得失中從容,困境中見希望,喧囂中守本心。愿我們培養無掛礙心境,讓心靈如明月皎潔、清風自由,在人生旅程中從容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