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內經》中 “喜則氣和志達,榮衛通利” 的智慧箴言,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依然散發著真理的光輝。這句古老的養生之道深刻揭示了情緒與健康的內在關聯:愉悅的情志能讓氣血調和、精神暢達,使人體的榮衛之氣暢通無阻。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,人們愈發意識到,養身絕非僅僅是鍛煉筋骨、滋補身體,更重要的是養護情志,讓心靈的陽光照亮生命的根基。
情志調和是身體健康的內在基石。中醫理論認為,人有 “七情”—— 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,每種情緒都對應著臟腑功能的運行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明確指出 “怒傷肝、喜傷心、思傷脾、憂傷肺、恐傷腎”,情緒的過度波動會直接導致氣血紊亂、臟腑失調?,F實生活中,那些長期處于焦慮狀態的人往往脾胃虛弱,經常暴怒的人容易肝氣郁結,過度思慮的人常常失眠多夢,這些現象都印證著情志對身體的深刻影響。相反,保持平和愉悅的心境,能讓氣血如春風拂過的溪流般順暢運行,使心臟泵血有力,肺部呼吸深沉,脾胃運化有序,身體的各個系統在和諧的狀態下高效運轉,自然百病不侵。正如古人所言 “笑一笑,十年少”,積極的情志本身就是最好的養生良藥。
情志調和是生命活力的外在體現。一個人如果情志不暢,即便擁有強健的筋骨,也會顯得萎靡不振;而情志通達的人,即便年事已高,也能保持矍鑠的精神狀態。歷史上著名的養生家嵇康,不僅擅長養生之道,更注重情志的修養,在《養生論》中強調 “修性以保神,安心以全身”,即便身處亂世依然保持豁達的心境,最終成就了健康長壽的佳話?,F代科學研究也證實,積極的情緒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、內啡肽等快樂激素,這些物質不僅能讓人感到愉悅,還能增強免疫力、加速新陳代謝、延緩衰老進程。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,那些心態樂觀、情緒穩定的人,往往精力充沛、思維敏捷,對生活充滿熱情,這種生命活力正是情志調和賦予的珍貴禮物。
情志調和需要主動的修養與呵護。養情志并非被動等待愉悅降臨,而是要在生活中培養調節情緒的能力,建立積極的心理模式。古人提倡 “知足常樂”,并非消極避世,而是通過降低對外在事物的過度欲望,減少因求而不得產生的煩惱;主張 “事來而心始現,事去而心隨空”,是教會人們不糾結于過往、不憂慮于未來,以平和的心態活在當下。在現代生活中,我們可以通過培養興趣愛好滋養心靈,在閱讀中沉淀浮躁,在運動中釋放壓力,在自然中找回寧靜;可以通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情感支持,與親友傾訴煩惱、分享喜悅,讓情感在交流中得到疏導與升華;更可以通過反思內省提升情緒覺察力,在情緒波動時及時調整心態,不讓負面情緒在心中積累發酵。
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,人們常常忙于追逐外在的健康指標,卻忽略了內心情志的養護。當我們把養生簡化為健身房里的汗水、保健品的堆砌時,不妨回歸《黃帝內經》的智慧,明白 “養身先養心,養心先調神” 的真諦。情志如同生命的指揮棒,調和則身心和諧,紊亂則百病叢生。養情志不需要昂貴的成本,卻需要持久的堅持 —— 用寬容化解怨恨,用豁達驅散焦慮,用感恩替代抱怨,用希望照亮迷茫。
“喜則氣和志達,榮衛通利” 不僅是古老的養生之道,更是現代人安身立命的生活哲學。養身之路從來不是單一的筋骨鍛煉,而是身心同修的系統工程。當我們學會養護情志,讓心靈充滿陽光,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會沐浴在和諧的能量中,生命自然會綻放出健康、活力與光彩。愿我們都能在生活中修一顆平和之心,養一份愉悅之情,讓情志調和成為生命最堅實的守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