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爸媽在線參與為期五天的“傳統文化 修心養性”高濃度修習班后,我內心悄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——那些曾困擾我的家庭矛盾、教育焦慮,竟在這場修習中找到了破解的密鑰。
本文作者
修習第一天,夏老師的一個手勢練習便點醒了我。他讓我們嘗試擺放一只手,可無論怎么調整,都達不到“絕對公平”的狀態。原來,世上本無絕對公平,“心平萬事平”。那一刻,我猛然聯想到自己與丈夫、孩子的無數次爭執:過往總覺得是家人“不講理”,如今才明白,所有矛盾的根源都是我自己“心不平”。那天起,我暗下決心:回家后不再和家人爭對錯、講道理,而是先從好好孝順婆婆做起,用包容撫平心中的戾氣。
第二天,“玉米種子”的故事讓我對“改變”有了新的認知。就像一顆優質玉米種子能帶動一片土地的收成,真正的改變應從自身開始——唯有我先修好自己的心,才能潛移默化影響身邊的親朋好友,甚至未來能帶他們走進爸媽在線,一同感受傳統文化的力量。
聽傳統文化課
第三天的小插曲,更讓我學會了“慎言”的智慧。當天拍照時,我因兒子不愿配合而心生焦慮,幾句急躁的指責引發了一連串不愉快。事后反思才發現,很多時候矛盾并非源于事情本身,而是源于我們急于解釋、急于辯解的沖動。從此,我記住了:少說多余的解釋,多留一份耐心給家人,反而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摩擦。
到了第四天,關于家庭教育的課程,徹底打破了我多年的執念。一直以來,我總希望兒子能“扎扎實實、一步一個腳印”,完全按照我設想的路徑成長——因為我自己的人生,是靠勤勤懇懇學習、踏踏實實工作換來的,便固執地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路。可夏老師分享的案例、所見所聞,像一束光照亮了我的盲區:原來,想要擁有理想的生活,并非只有“靠知識”這一條路。既然如此,我又何必強迫孩子活成我期待的樣子?為什么不能允許他做自己、走自己的路?老師還說,當父母自身能量不足以引導孩子時,最好的做法是“四不”:不解釋、不教育、不引導、不評判。這句話如警鐘般在我耳邊回響,讓我放下了對孩子的控制欲。
分享收獲
修習中,“凡有所相,皆為虛妄”這句話更成了我調節情緒的“良藥”。每當被家人的言行激起情緒時,只要默念“你現在看到的都是假的”,怒火便會消減大半;再想到老師說的“生氣就是找死,更是帶全家自殺”,更是瞬間清醒。以前總逼著兒子寫作業,可當我聽到那些“成績優秀卻誤入歧途”的案例,才真正明白:家庭最大的幸福與體面,從不是養出“考試機器”,而是教養出一個懂得感恩、尊重他人的孩子。
解夢案例與曹德旺抽簽的故事,還教會我“換個角度看問題”。同一件事,既可以解讀為正面,也可以解讀為反面,關鍵在于我們的心態。你往好處想,事情便會朝好的方向發展;你往壞處糾結,困境只會越來越糟。這份“正向思維”,成了我面對家庭問題時的新底氣。
與夏老師合影
從前的我,認死理、不懂變通,活得又累又痛苦,連家人都不愿在家多待。我總覺得“凡事要講真”,卻忘了家庭里最該講的是“情”。直到老師說“我愛你就是天大的道理”,我才幡然醒悟:對丈夫、對兒子,與其爭“是非對錯”,不如說“我懂你、我愛你”。就像“三八二十三”并非全無道理,“真”字也可以是“直八”的靈活解讀——原來,懂得變通,才能讓家庭氛圍更溫暖。
陳老師分享的“離體DNA實驗”,更讓我找到了經營家庭情緒的關鍵:實驗證明,父母的情緒會瞬間影響孩子的情緒。我一直想要一個快樂、平和的孩子,可過去卻總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和丈夫爭吵。如今才懂,只要我和丈夫保持穩定的好情緒,孩子自然會被感染。而化解爭執的“黃金法寶”其實很簡單,一句“你說得對!”,就能讓所有風雨消散無形。
結業合影
五天的修習雖已結束,但對我而言,這是家庭幸福的新開始。回到家,我會把學到的道理一一踐行,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,更做家庭幸福的守護者與傳播者。(作者:王瓊娟)